
眼血管
眼血管分為眼動脈和眼靜脈。眼動脈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動脈,分布到眼球和眼副器。眼動脈在顱內發自頸內動脈,經眶尖的視神經管進入眶內,再發出很多分支,分布于眼球、眼球外肌、淚腺、眼瞼及額部皮膚等處。眼動脈的一支最重要的分支是視網膜中央動脈,它在眼球后方穿入視神經內,在視神經內部行至視盤穿出至視網膜,分成4支,即視網膜鼻側上、下小動脈和視網膜顳側上、下小動脈,呈“X”形分布于視網膜各部,營養視網膜內層,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時可產生眼全盲。臨床上用眼底鏡可直接觀察這些小動脈的形態,以協助對某些疾病的診斷。
眼的靜脈主要是眼上靜脈和眼下靜脈,收集眼球和眼副器的靜脈血,眼的靜脈向前與面部靜脈吻合,向后與顱內的靜脈相交通,且眼的靜脈無控制血液流動方向的瓣膜,由于這樣的特點,面部的感染就有可能通過眼靜脈侵入顱內,引起嚴重的病癥。
眼底血管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眼底疾病。它不是一個眼病的名稱,而是很多眼底病的綜合。眼底病變包括了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及玻璃體的炎癥,腫瘤,各類血管的病變,引起眼底病變的原因也很多,例如糖尿病,腎炎,貧血,流感,結核等都可能引起眼底病變。
視神經
在眼球的后端連有一根較粗大的神經成為視神經(optic nerve)。視神經實際上是由視網膜內的神經節細胞發出的纖維在視盤(視乳頭)處匯集并穿出鞏膜而形成,其直徑約1.5mm。視神經從視乳頭起,在眶內行向后內,穿經眶尖的視神經管進入顱腔內,止于視交叉,全長約45mm。視神經外面被鞘膜包裹,其鞘膜間隙之一蛛網膜下隙通向顱內的蛛網膜下腔,所以顱內的腦脊液壓力增高,可使視神經鞘膜間隙壓力也增高,壓迫視神經,引起視神經盤水腫。
視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視網膜所得到的視覺信息,經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神經是指從視盤起,至視交叉前角止的這段神經,全長約42~47mm。分為四部分:眼內段,長1mm;眶內段,長25~30mm;管內段,長4~10mm;顱內段,長10mm。
視神經為特殊軀體感覺神經,傳導視覺沖動,其纖維始于視網膜的節細胞。節細胞的軸突于視網膜后部匯成視神經盤后穿過鞏膜,構成視神經。視神經于眶內行向后內,經視神經管入顱中窩,連于視交叉,再經視束止于外側膝狀體,傳導視覺沖動。視神經外面包有三層被膜,分別與相應的三層腦膜相延續。因此蛛網膜下隙也隨之延伸到視神經周圍,故在顱內壓增高時,常出現視神經盤(視神經乳頭)水腫等癥。
由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軸突匯集而成。從視盤開始后穿過脈絡膜及鞏膜篩板出眼球,經視神經管進入顱內至視交叉前角止。全長約42~47mm .可分為球內段、眶內段、管內段和顱內段四部分。
(一)球內段:由視盤起到鞏膜脈絡膜管為止,包括視盤和篩板部分,長約1mm 是整個視路中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部份。神經纖維無髓鞘,但穿過篩板以后則有髓鞘。由于視神經纖維通過篩板時高度擁擠,臨床上容易出現盤淤血、水腫。
(二)眶內段:系從眼球至視神經管的眶口部分。全長約25~35mm,在眶內呈“S”狀彎曲,以保證眼球轉動自如不受牽制。
(三)管內段:為通過骨性視神經管部分。長約6mm。本段視神經與蝶竇、后組篩竇等毗鄰,關系密切。由于處于骨管緊密圍繞之中,當頭部外傷、骨折等可導致此段視神經嚴重損傷,稱為管內段視神經損傷。
(四)顱內段:此段指顱腔入口到視交叉部份,長約10mm。兩側視神經越向后,越向中央接近,最后進入視交叉前部的左右兩側角。
視神經的外面有神經鞘膜包裹,是由三層腦膜(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延續而來。硬腦膜下與蛛網膜下間隙前端是盲端,止于眼球后面,鞘膜間隙與大腦同名間隙相同,其中充有腦脊液。臨床上顱內壓增高時??梢鹨暠P水腫,而眶深部感染也能累及視神經周圍的間隙而擴散到顱內。
視神經的血液供應:眼內段,視盤表面的神經纖維層,由視網膜中央動脈來的毛細血管供應,而視盤篩板及篩板前的血供,則由來自睫狀后動脈的分支供應。二者之間有溝通。Zinn-Haller環,為視盤周圍鞏膜內睫狀后動脈小分支吻合所成??魞?、管內、顱內段則由視神經中的動脈及顱內動脈、軟腦膜血管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