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納眼球及其附屬結構的骨性眼眶(orbit)大約像一個四面錐體形的深腔,其底朝向前外,而眶尖指向后內,并有上、下、內側、外側四個壁,成人眶深約4~5cm。在眶尖有一個圓形孔,即視神經管,通入顱腔的顱中窩,視神經和眼動脈都通過視神經管。在眶上壁的前外側份有一容納淚腺的深窩,即淚腺窩。內側壁與鼻腔相鄰,其前下份有一個長圓形窩,即容納淚囊的淚囊窩,此窩向下經鼻淚管通鼻腔。外側壁后份的上下分別有眶上裂和眶下裂,這些骨性的裂口均有相應的神經血管通過。
眼眶內除眼球、眼外肌、淚腺、神經血管外,還充滿脂肪,它們對眼球等結構起彈性軟墊樣的保護作用,減少外來震動對眼球的影響,并使眼球運動自如。
眼眶疾病大致可分為炎癥、腫瘤、外傷、先天性疾病、代謝和內分泌性疾病及寄生蟲類疾病等。從部位來分主要有眶壁病變和眶內容的病變兩大類。眼眶病變的體征由于病變性質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錯綜復雜。眼球突出是眼眶疾病的重要體征之一。
診斷眼眶疾病首先應做好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系統的眼部檢查。一般說來,眼眶炎癥性、外傷性、循環障礙性疾病的診斷比較容易可無需特殊檢查。但如疑有眶內占位性病變時則除了依靠常規檢查,還需利用各種特殊檢查技術,如X線片、眶血管造影、頸內動脈造影、超聲波檢查,以及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CT)磁共振成像等,進一步確定占位病變的部位,大小和性質,必要時還可直接采取活體組織作病理檢查,以求獲得最后診斷。
眼眶疾病的治療視病變性質而定。炎癥性疾病主要用抗生素或皮質類固醇治療。眼眶外傷早期主要是控制出血,預防感染,去除異物或死骨片等;后期遇有畸形者,可作矯形手術。眼眶腫瘤的治療因其性質而異,良性腫瘤只做腫瘤摘除,惡性腫瘤需做較廣泛的清除,術后可酌性進行化療和放療。由全身疾病或鄰近組織病變向眼眶蔓延而致的病變,除對眼部作對癥處理外,重點應對原發疾病進行積極治療??傊劭舨〉闹委煈鶕唧w情況,靈活地給予恰當處理才能獲得滿意效果。
我們的眼球之所以能在眼眶內靈活轉動,是因為每個眼球有6條小肌肉主管眼球的運動,它們包括4條直肌和2條斜肌,分別是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其中前5條肌都起自眶尖部視神經孔周圍的總腱環。4條直肌向前附著于眼球赤道部前方的鞏膜上。上直肌收縮可使瞳孔轉向內上方,下直肌使瞳孔轉向內下方,內直肌使瞳孔轉向內側,外直肌使瞳孔轉向外側。上斜肌也起自總腱環,在上直肌和內直肌之間前行,通過眶內壁前上方的滑車后,轉向后外,在上直肌下方止于眼球赤道后方的鞏膜,上斜肌可使瞳孔轉向外下方。下斜肌起自眶下壁前內側,斜向后外,止于眼球下面赤道后方,可使瞳孔轉向外上方。除6條運動眼球的小肌外,還有一條提上瞼肌,也起自總腱環,沿著眶上壁向前穿過上眼瞼內眼輪匝肌止于上瞼皮膚,收縮時將上瞼提起。
任何眼球運動均不是單獨某條眼外肌的作用,而是通過所有眼外肌共同完成。雙眼能維持正常眼位,各主動肌、拮抗肌、配偶肌間能如此默契、協調地工作是因為在左額葉眼球運動中樞支配下,眼外肌保持自身的緊張力、來自小腦及其他平衡器官的興奮性。
一個眼的主動肌和拮抗肌之間交互神經供給的法則。當主動肌接受神經沖動進行收縮,拮抗肌也要同時受到抑制而弛緩。此外,眼球從一個位置到任何位置的轉動是以最小的能量和最快的速度進行,并要保持視軸和眼球轉動軸間的確定角度。
每次眼球運動,兩眼所接受神經沖動的強度相等。這個關于兩眼運動時配偶肌之間接受同等神經沖動的法則,是眼肌診斷學上Shenmington氏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則。據此,一旦某條眼外肌存在功能障礙,為加強該肌肉運動發出所有更強的神經沖動,必將到達其配偶肌,使配偶肌功能過強,表現為臨床上麻痹性斜視的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
雙眼在視覺活動中,為保持雙眼單視,兩眼無論是在看遠、看近中行使的異向運動(分開、集合);還是在為尋找目標進行快速掃視或在對感興趣的視標進行緩慢視覺追蹤的同向運動,都離不開大腦眼球運動中樞遵循上述法則,支配兩眼眼外肌的平衡和協調運動。
在同向運動中,雙眼就如同有12條韁繩的兩匹馬,在馬車夫(大腦)的統一支配下協調地同時向一個方向運動,轉彎時每匹馬一側的韁繩同時收緊、另一側的韁繩就要同時放松,才能順利行進。臨床上任何原因導致的功能性眼外肌肌力不平衡、或由于中樞、外周神經、眼外肌肌肉或肌肉接頭異常導致眼外肌器質性病變,引起一條或多條眼外肌麻痹不能協調運動、不能夠保持正常眼位,均可造成雙眼單視功能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