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生命的需要,所以人不能沒有睡眠,而且每天缺少的睡眠還要補上,否則會受到懲罰,很像欠債一定要還一樣。從睡眠儀的檢查結果來看,正常人在睡眠時有時眼球不活動或者只有很慢的浮動,這段時間比較長;但有時眼球很快地來回活動,這段時間比較短,與眼球慢動或快動的同時,腦電圖出現不同的變化。
由此,科學家把睡眠分成非快速眼動相睡眠和快速眼動相睡眠兩部分,為書寫方便起見,在文獻中都用英文縮寫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來表示,非快速眼動相睡眠寫作NREM,而快速眼動相睡眠寫作REM。正常睡眠時的基本規律是,正常成年人在睡眠一開始先進入NREM,由淺入深,大概經過60~90分鐘后,轉成REM,REM持續時間只有10~15分鐘左右,然后又轉成NREM,就這樣周期性地交替出現NREM和REM,一夜出現4~6次,直到清醒為止。
晝夜節律是影響我們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指生命活動以24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人體生理功能,學習與記憶能力、情緒、工作效率等也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波動。晝夜節律遭擾亂,會導致食欲下降、作息紊亂、工作效率降低、引發意外風險等。為了表征人體對于不同光譜所引起生物效應的強弱程度,Braninard (2002)測定了一條光譜生物響應曲線 (即晝夜節律靈敏度曲線)。研究發現,晝夜節律靈敏度曲線譜線峰值在464nm處,與LED藍光的波峰幾乎完全重合。換言之,晝夜節律靈敏度曲線對波長為464nm左右的藍光具有最大的敏感度。所以,藍光我們接觸藍光強度的高低很大程度的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當我們長時間接觸LED藍光,很可能會破壞我們的生物鐘、造成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精神狀況越來越差!
松果體和褪黑素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睡前玩智能手機,看電視劇或玩電子游戲,電子設備發出的光線,特別是藍光,能夠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擾睡眠,增加自身重大疾病的發生率。其中青少年受光線的影響,比成年人更大!人腦部深處,有一個像松果般大小的“松果體”,它分泌出來的激素,叫褪黑素,它在調整人體的晝夜節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下丘腦“視交叉上核”是人體生物鐘的控制中心,它根據視網膜接收的每日光暗的規律,影響著褪黑素的制造。夜幕降臨后,光刺激減弱,在視交叉上核的作用下,松果體合成褪黑素的酶類活性增強,其分泌在凌晨2-3點達到高峰,然后漸漸減少,直至天明,日出后,停止分泌。因褪黑素是在黑暗的情況下被制造出來的,因此亦被稱為“黑暗荷爾蒙”,其訊號,是晝夜規律的一部分。
視網膜第三種感光細胞
長期以來, 科學家始終認為柱狀細胞和錐狀細胞是人眼僅有的感光細胞, 通過柱狀和錐狀細胞與大腦視皮質之間的神經信號傳遞來解釋人的視覺體驗。直到2002年,美國Brown大學的Berson等人發現了哺乳動物視網膜上存在著一種神經節細胞可以直接感光的第三類感光細胞,非常稀少的“視網膜特化感光神經節細胞”(ipRGC)。它包含一種新發現的感光蛋白—視黑質, 對光線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使 ipRGC 細胞在光照下放電。這種細胞并不形成視覺,而是通過視神經直接傳到到下丘腦(Hypothalamus)的視交叉上核(SCN),參與調解晝夜節律。這種光感受器與人腦內的生物鐘連接,其接受的光抑制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也稱為”睡覺的荷爾蒙”,當人體內的褪黑激素達到一定量時,人會感到疲勞而昏昏欲睡。
ipRGCs對藍光非常敏感,它的感光能力,其實就是感受藍光的存在,它感受到藍光后,視交叉上核就會抑制褪黑素的釋放,這就是為什么“藍光影響睡眠”的主要原因。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睡前只要使用2小時帶有背光顯示屏的電子產品,就可導致褪黑素被抑制22%,從而引發“睡覺時間減少、易被打斷”等睡眠問題。研究人員還驚訝地發現,同樣是看電腦,青少年受光線的影響,比成年人要大得多。
人體在1.3勒克斯藍光的照射下,褪黑素的分泌會終止,而我們常用的節能燈、Ipad和電腦、手機等發出藍光的強度,已接近中午陽光中藍光的強度,且離眼非常近,這時藍光對褪黑素分泌的影響已遠遠超過了1.3勒克斯藍光的照射強度。研究人員讓成年人以最高亮度使用iPad兩小時,再通過唾液樣本檢測他們的褪黑激素水平。使用一小時對褪黑激素分泌的影響并不明顯,兩小時后才會有明顯的影響。而青少年,即使接收的光線量只有成人的十分之一,褪黑素受抑制的情況就已經十分嚴重。
褪黑素亦不可以人為補充!英國的一個研究證實,亂補褪黑素,會造成“睡眠斷續現象”。因為,睡眠是日與夜共振而出現睡意,若在夜間服用褪黑素,會使身體發出強烈睡眠信號,破壞了日夜的節律性,大自然的節奏消失了,這個人的睡眠也就紊亂了。再則,用進廢退,亂補褪黑素,會導致自身褪黑素分泌功能的減退,對服用形成依賴,不服用就睡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