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是波長在380nm—500nm之間的一種光線,它具有波長短、能量高、穿透力強的特點。而真正傷眼藍光的波段應該在430nm—480nm之間,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電子產品的LED顯示屏,所發出來的藍光大都處于這個波段。
當光線進入人眼后,紅光的波長最長,它的焦點會出現在視網膜的后方,綠光焦點剛好在視網膜上,藍光的波長最短,焦點會在視網膜前面。在自然光,紅光、綠光跟藍光的強度都差不多,所以對人眼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但是LED燈光就有所不同,通常市面上的LED燈都是在藍色發光二極管的表層,涂上一層黃色熒光粉,二者混合形成白光。由于藍光是主動光源,其強度要比其他光強60%以上。此時我們本能的趨光性,大腦中樞會下令睫狀肌做出運動,將視網膜的焦點從綠光移到藍光上。當我們長時間處于強藍光環境中,會使得我們眼睛睫狀肌長時間的緊繃,從而造成眼疲勞。
當人們長期使用白光LED,其中的藍光能量就會在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累積。就好像一個人在晴朗的天氣,去沙灘上曬太陽,受到紫外線的照射,時間久了皮膚自然會被灼傷。同理,藍光能量在上皮細胞長期累積,時間久了以后,就會造成上皮細胞的衰亡。當上皮細胞死亡后,由于通過它來提供養分給柱狀和錐狀細胞,所以連帶周圍的柱狀和錐狀細胞衰亡。從而使部分光感應區細胞衰亡后不再起作用,眼睛視覺就在那里產生一個黑點,無法看到任何東西,形成了黃斑病變,嚴重下去黑點擴大會造成視力不斷下降,甚至失明。
影響我們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就是晝夜節律。晝夜節律是指生命活動以24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人體生理功能,學習與記憶能力、情緒、工作效率等也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波動。晝夜節律遭擾亂,會導致食欲下降、作息紊亂、工作效率降低、引發意外風險等。為了表征人體對于不同光譜所引起生物效應的強弱程度,Braninard (2002)測定了一條光譜生物響應曲線 (即晝夜節律靈敏度曲線)。研究發現,晝夜節律靈敏度曲線譜線峰值在464nm處,與LED藍光的波峰幾乎完全重合。換言之,晝夜節律靈敏度曲線對波長為464nm左右的藍光具有最大的敏感度。所以,藍光我們接觸藍光強度的高低很大程度的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當我們長時間接觸LED藍光,很可能會破壞我們的生物鐘、造成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精神狀況越來越差!
室內的LED照明如果選用了藍光較高的產品,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會對我們眼睛、睡眠質量、精神狀態等各方面造成嚴重的影響,后果不可估量。特別是對于青少年和兒童來說,由于他們的身體發育未成熟,受藍光的影響將會更加的嚴重,廣大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所以,消費者們在對家用LED燈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低藍光值的 LED,最大程度的防止高能藍光對我們身體各方面的傷害。
技術創新是安汰藍始終堅持的第一要素,在低藍光值LED燈的設計上,我們同樣的不遺余力。不同于普通LED燈珠采用的藍光激發,安汰藍智能護眼臺燈,從光產生的根源處變革,生成接近自然光光譜的光線,減少對眼睛有害的過量藍光,為孩子雙眸打造“自然光”。我們的LED采用特殊的防護層,加入了最先進的防藍光因子層,將LED藍光峰值拉到最低的同時,還保證了紅光和綠光的不失真。
CNS15592認證檢驗燈光光譜(相當于歐盟IEC/EN 62471認證)因為其標準太過于寬松,并無法有效檢驗藍光危害。
并不是外盒上會標記「無藍光危害」,就真的無藍光危害!目前來說,許多商家在產品包裝盒上標注「無藍光危害」,但是此標注若沒有實際數據作為支撐,往往僅是作為營銷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