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電子產品席卷全球的今天,電子顯示屏中的藍光傷眼問題已經難以遏制。無論是手機、電腦、多媒體、還是學習機,都存在藍光傷眼。而藍光傷眼問題,又以兒童最為受害! 據資料顯示:1-5歲嬰幼兒藍光穿透率約70%-80%,5-18歲的孩子藍光穿透率約60%-70%,60歲以上藍光穿透率只有20%左右。
優秀的防藍光膜不僅需要對于藍光有遮蔽效果,還需要對于藍光以外的光具有高穿透性。這將更有利于產品省電和減少視疲勞。我們選用客戶提供的防藍光膜A作為樣品,以玻璃作為參考標準,與我們安汰藍的防藍光膜(APF-SLRBR-0380)進行SGS檢測(報告日期:2015年06月30日;報告編號:HV-15-03464X;),有以下發現:

以玻璃(GLASS)為參考標準,樣品A在480納米至780納米波段光線穿透率都較低。這會使得屏幕整體亮度變暗,間接增加電量消耗。還會使人眼看屏幕更吃力,加劇視疲勞。而安汰藍防藍光膜,在屏蔽所有紫外線和充分過濾藍光的同時,對其它色光有超高的穿透率(均高于玻璃),在視覺上有增亮的效果,能讓學習機更省電,讓眼睛更舒適。
實驗發現,樣品A采用的是反射式防藍光技術。反射式藍光膜理論上是想把學習機所發出的藍光反射掉,以達到護眼目的。但其實光反射是雙向的,反射式藍光膜也會讓外界的強光再次反射到眼睛上。因此很多人抱怨市面上學習機讓眼睛不舒服,有很強的光影,其實都是反射式藍光膜在作祟。
在樣品A的反射率曲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樣品A的整體走勢中藍光部分的曲線峰值是非常高的,正是因為反射式藍光膜將藍光再次反射出去了。將樣品A、GLASS以及安汰藍防藍光膜的反射率進行比較,將會有明顯的結論:

上面SGS檢驗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安汰藍防藍光膜的反射率明顯低于樣品A。特別是在360納米至500納米這個波段,差異十分明顯。例如在430納米位置,樣品A的藍光反射率高達40.06%,而安汰藍的藍光反射率僅為2.83%。安普菲的防藍光膜低反射率特性,極力避免了外界強光對眼睛的二次傷害。
我們都知道自然光不傷害眼,因為人類經過千百萬年來的演化,對自然光已經有了良好的適應。真正傷眼的光源在人造光源中,特別是當藍光峰值過高時。所以人造光源的設計應該盡量的讓光譜平衡,讓光譜形態接近自然光。

可以看到,在未使用防藍光膜的LED顯示屏光譜形態中,藍光峰值是非常高的,各色光強度非常不均衡。但當使用了我們的防藍光膜后,藍光的峰值降低了60%以上,各色光強度比原來更加均衡,光譜形態更接近自然光。
為什么安汰藍的防藍光膜反射率這么低呢?
因為我們采用的是與反射式防藍光技術相反的吸收式防藍光技術。


如上圖,當外界光線照射在吸收式防藍光膜上,膜層會一定程度上將藍光吸收,所以反射出去的藍光減少了(藍色箭頭變細);而當外界的光線照在反射式防藍光膜上,膜層會讓反射出去的藍光增加(藍色箭頭變粗)。吸收式防藍光膜的優良之處在于,它不是簡單的將光能反射出去,而是能將傷眼藍光轉換為熱能釋放,不易讓反射光對眼睛造成二次傷害!

上圖是我們防藍光膜的分子式,在分子式當中有生色團和助色團。我們通過置換助色團來改變分子吸收位置,使膜層由吸收200納米至300納米的紫光轉化為吸收400納米至500納米的藍光,從而達到防藍光的目的。

當特定頻率的光打到我們材料上時,分子當中的電子就會獲得能量,擺脫原子的吸引力,跳到另一個能階。但是獲得能量的電子并不穩定,在十的負八次方時間內又會跳回原來的能階。這是我們的光熱轉化過程,亦被稱為松弛過程。
眾所周知,LED藍光峰值在450納米位置,根據藍光傷眼加權函數來看,450納米的傷眼函數值為0.97,460納米的傷眼函數值為0.8。飛利浦曾試圖將頻譜整體向右轉移10納米,以降低高能藍光傷害,然而這種方法得不償失。

根據光子能量公式E=hv=hc/λ化簡,△E=(460-450)/450=2.2%,E為能量變化量,即將頻譜右移10納米,藍光傷眼能量減少了2.2%。
在LED顯示屏中,紅綠光需要通過藍光激發。在人眼視覺色彩占比中,紅綠光比重達到90%,所以輕微的藍光能量變化,都會使得紅綠光亮度降低。這不僅會使得顯示屏變暗,增加電量消耗,還會使得我們看東西更吃力,加劇眼疲勞。
倘若將紅綠光還原到轉移前亮度,那么藍光峰值亦會被拉高,藍光強度增強120%,所以轉移藍光頻譜并不是一個科學的降藍光方法。
憑借強硬的科技實力,安汰藍走在了防藍光領域前沿,當然,我們深知電子屏幕傷眼問題并不局限與兒童學習機,它更多影響手機、電腦等領域,而這些領域我們正在全面布局。
針對于手機和平板的顯示屏,我們研發了防藍光軟膜,有效將手機藍光降低60%以上;針對于電腦,我們研發了抗藍光保護罩,只需輕輕掛在顯示屏上,即可將人造光還原成自然光。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并信賴我們的防藍光技術,與我們展開了深度的合作。我們亦力求為合作伙伴們和廣大消費者提供最前沿的防藍光產品!
